H.265 又稱為高效率視訊編碼,英文名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,簡稱 HEVC,是 MPEG-H 第 2 部分,是一種視訊壓縮標準,被視為是 ITU-T H.264/MPEG-4 AVC 標準的繼任者。2004 年開始由 ISO/IEC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(MPEG) 和 ITU-T 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 (VCEG) 作為 ISO/IEC 23008-2 MPEG-H Part 2 或稱作 ITU-T H.265 開始制定。第一版的 HEVC/H.265 視訊壓縮標準在 2013 年 4 月 13 日被接受為國際電信聯盟 (ITU-T) 的正式標準。HEVC 被認為不僅提昇影像品質,同時也能達到 H.264/MPEG-4 AVC 兩倍之壓縮率,等同於同樣畫面品質下位元率減少到了 50%,可支援 4K 解析度甚至到超高畫質電視 (UHDTV),最高解析度可達到 8192×4320 (8K 解析度)。
H.265/HEVC 的編碼架構,大致上和 H.264/AVC 的架構相似,主要也包含:幀內預測(intra prediction)、幀間預測(inter prediction)、轉換(transform)、量化(quantization)、去區塊濾波器(deblocking filter)、熵編碼(entropy coding)等模組。但在 HEVC 編碼架構中,整體被分為了三個基本單位,分別是:編碼單位(coding unit,CU)、預測單位(predict unit,PU) 和轉換單位(transform unit,TU )。
H.265 標準圍繞著現有 H.264 的影像編碼標準,保留原來的某些技術,同時對一些相關的技術加以改進。新技術使用先進的技術,用以改善碼流、編碼品質、延時和演算法複雜度之間的關係,達到最優化設置。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:提高壓縮效率、提高魯棒性(指系統在擾動或不確定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它們的特徵行為)和錯誤恢復能力、減少即時的時延、減少通道獲取時間,和隨機接入時延、降低複雜度等。
相比 H.264/AVC,先進的 H.265/HEVC 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工具,來降低碼率,以編碼單位來說,H.264 中每個宏塊(marcoblock,MB) 大小,都是固定的 16x16 像素,而 H.265 的編碼單位,可以選擇從最小的 8x8,到最大的 64x64。所以,H.265/HEVC 的編碼效率優於 H.264/AVC。
值得注意的是 H.265/HEVC 的壓縮優勢只有在高解析度,例如 4K/8K 場合有用。同樣是 FHD 1080P,其實 H.264/AVC 與 H.265/HEVC 的差異沒有像 4K/8K 顯著。對於一般 1080P 的影片來說,以 H.264/AVC 技術壓縮後已有不錯的效果,但在解析度 4K 或以上的高畫質影片時,可能稍顯不足,相較於 H.264/AVC,使用 H.265/HEVC 在相同畫質下,壓縮率較 H.264/AVC 高了一倍以上,也使的 4K 畫質影片得以普及於各大串流平台。